IMG_8105-2.jpg

    延宕20年、歷經6次通車跳票,走過李登輝、陳水扁、馬英九到現任蔡英文四任總統,命運乖舛的機場捷運線確定在今年(2017)3月2日正式通車,而筆者從進入媒體就開始寫這條捷運,細算前後也有13年了,唯一的感想就是:「X!終於通了。」二話不說趕緊申請試乘,並以親身體驗透過客觀角度為讀者粗略介紹。

 

IMG_8082-2.jpg

IMG_8087-2.jpg

    若有搭乘過台北捷運,相信對這樣的票閘口並不陌生,票務認證分為單程票(磁扣)和卡片感應兩種,且採用多卡通系統,包括悠遊卡、一卡通、桃園市民卡以及未來桃捷公司所發行的定期票等都接受, 另有提供通勤族月票7折、雙月票65折、季票6折的優惠,而航站間(一航廈、二航廈)搭乘免費。

 

IMG_8090-2.jpg

    既然為機場捷運線,給予旅客行李易於移動的通道,自是免不了的重點項目,因此可以看到1號票閘寬度較其他票閘大上許多。

 

IMG_8135-2.jpg

IMG_8137-2.jpg

    購票機操作及指示淺顯易懂,上方則詳列各站所需票價,其中藍線為站站停的普通車,紫線為直達車(僅停A1台北車站、A3新北產業園區站、A12第一航廈站、A13第二航廈站),兩者票價一致並無差異,單程最高為160元、最低為30元(不計算優惠票折扣)。

 

IMG_8099-2.jpg

IMG_8094-2.jpg

IMG_8146-2.jpg

    本次試乘日期是2017年2月8日,從A18高鐵桃園站上車至A8長庚醫院站下車;進入站體大廳後,地面上即可看到「機場AIRPORT」的超大型指示,另一側地面(筆者背後)則為「中壢CHUNGLI」,清楚告知旅客乘車方向,上方電子看板顯示車次時間(中英文交互顯示),另有其他電子看板提供完整航班資訊。

 

IMG_8133-2.jpg

IMG_8134-2.jpg

    依筆者之見,機場捷運線雖名為「捷運」,但牽涉到普通及直達車種,某種程度上納入了高鐵的思維,因此規劃上分成北上及南下月台,再進一步區分為直達車與普通車月台,才會有前述地面的大型告示,為的就是不讓旅客上錯月台搭錯車。

 

IMG_8101-2.jpg

    此外,站體內設有3C充電站,便利旅客手機、平板或筆電臨時充電使用,算是很貼心且實用的設備。

 

IMG_8108-2.jpg

    月台統一設有防墜閘門,以免人員或物品掉落軌道影響行車,由於A18高鐵桃園站非直達車停靠站,所以前來接駁的是普通車。

 

IMG_8111-2.jpg

IMG_8120-2.jpg

    普通車車廂內部空間,跟台北捷運系統相似度95%,連關門的嗶嗶聲都一樣,車門旁有行李架是較為顯見的差異;進入機場範圍因限高問題,A14a機場旅館站、A13第二航廈站、A12第一航廈站等三站為地下站體,隨即回到地上站體,行駛過程鋼軌系統所產生的震動難免,但A10山鼻站到A9林口站這個爬坡路段,車廂抖動情況明顯增加,其餘路段大致平穩舒服。

 

IMG_8116-2.jpg

    很熟悉的廂內行車資訊系統,跟台北捷運無縫接軌(笑)。

 

IMG_8126-2.jpg

IMG_8127-2.jpg

    值得一提的,機場捷運線全線提供免費Wi-Fi服務,進入車廂開啟Wi-Fi就能搜尋到「TyMetro」,點選後就跳進登入畫面,按「我已同意」按鈕接著看10秒的中華電信廣告,就可以使用半小時的免費Wi-Fi服務,筆者實測結果是:「很快!非常快!」,開網頁幾乎是秒開,不過可能是現在使用者少,日後若搭乘的人多了,流量被吃光應該速度就不像現在這樣。

 

IMG_8163-2.jpg

IMG_8159-2.jpg

    到A8長庚醫院站短暫停留後,便搭乘直達車至機場,再更換普通車回A18高鐵桃園站;直達車除了有加掛行李車廂外,車廂內部設計全然不同於普通車,類似於高鐵,座位倆倆並排、椅背有可折式檯面,另有四人對坐座椅,車門旁同樣設有行李架。

 

IMG_8167-2.jpg

IMG_8171-2.jpg

    每個座位扶手旁都有個按鈕,這不是調整椅背角度的(筆者一開始以為是),而是開啟上方的閱讀燈,亮度還挺夠的。

 

IMG_8160-2.jpg

IMG_8162-2.jpg

    每節車廂都裝設電子看板,詳列各航班資訊,而廂內行車資訊系統也更改為目前列車已達地點,有利旅客事先計算時間。

 

IMG_8179-2.jpg

    總結來看,此次試乘確實讓筆者對這條貫通北北桃的捷運有了不同觀感,台北或許已對捷運習以為常,但這是桃園的第一條捷運,它是個里程碑,同時期盼日後能為沿線區域帶來全新的發展契機,才不枉費大家等了它20年,是吧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英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